据报道,日前,家住大武口区青山街道永乐社区的王吉英老人戴上了助听器,长期困扰老人的听力下降、沟通不畅等问题迎刃而解,这是我市居家适老化改造“焕新”工作的一个暖心缩影。目前,全市首批69位老年人已完成居家环境安全便利升级,顺利领取政府补贴22.5万元,切实感受到了暖暖的民生温度。
8月4日,盘龙区民政局、盘龙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举行签约仪式,共同打造云南省首家“公建国营”,即“政府牵头统筹、民政业务指导、国企专业运营、社会资本参与、金融保险赋能”养老服务模式。
这温馨的一幕,正是栖霞区“栖彩守护·好邻居敲敲门”养老志愿服务项目的日常。该区通过引入多元社会力量,持续深化养老服务内涵,让辖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受益。去年底,项目入选江苏省社会组织助力“幸福民政”建设优秀案例。
为提升我省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为备老人群提供有效支持,省民政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商务厅日前联合发布《2025年山西省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消费补贴“晋孝焕新”行动方案》。
在闵行“大零号湾”区域,一座占地1.3平方公里的养老科技产业园正悄然崛起。这里初步集聚了50余家养老科技企业,涵盖智能康复、适老化改造、远程医疗等领域,成为上海首个以“养老科技”命名的专业化产业园区。
如今,越来越多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安度晚年。随着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养老机构的设施愈发完善,环境也更为舒适。如何给养老机构添一份“朝气”,成了新的课题。
民政部、自然资源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科学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布局。
近年来,武都区坪垭藏族乡通过实施制度化管理、亲情化服务,让各民族老人共居互融,探索出一条“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的养老服务新路径,逐步建立了温馨和谐的“幸福家园”。
今年,提升改造老年食堂(助餐点)再次入选杭州市级民生实事项目。为持续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3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城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农村地区老年助餐服务融合性发展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进一步推动杭州老年助餐工作分类统筹发展;
黄山区立足老年群体实际需求,协同银行保险机构、教育机构及社区力量,全方位推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优化服务设施、强化保险保障及深化金融教育等举措,切实提升老年群体获得感、安全感,为“老有所养”向“老有优养”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近日,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工作培训班在苏州吴江顺利举办,其间,培训班的学员们现场调研了吴江区江陵街道新柳溪社区社会发展观察点。
近年来,鸡西市恒山区始终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统筹“六方”联动,强化“四方”协同,推动“八个老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6月30日一大早,柳州市鱼峰区五里亭街道龙擎苑社区小广场上,老人们有的打气排球、打篮球、乒乓球,有的打太极,还有的悠闲地下棋……动静相宜,呈现出一幅幸福的“享老”画卷。
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当下,关爱老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漳县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以“爱心食堂”为切入点,切实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让关爱在餐桌上传递,温暖老人心田。
炎炎夏日,避暑旅居成为不少“银发族”的新时尚。如今,老年人更愿意为快乐、健康和社交体验买单。这股“为情绪价值付费”的热潮,正强劲推动银发经济从满足基本需求向追求生活品质跃升,释放出巨大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