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泰康之家年报数据显示,其医养康宁板块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31.0%、22.3%、12.3%,三年间显著下降。从成本构成来看,日常运营中的人力成本、服务成本持续增加,不断压缩利润空间;养老社区因适老化改造、特殊护理服务等需求产生额外资金投入;旗下医院在医疗设备采购、医护人员薪酬发放、药品及耗材采购等环节的支出,推高了整体的运营成本。
清晨,福建省厦门市江头街道(园山)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飘出热腾腾的粥香。花甲之年的陈爷爷因疾病行走不便,拄着助行器缓步前进,刚在适老化餐桌前坐下,护理员小林已将温热的早餐端至面前。
6月30日上午,昌吉州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昌吉回族自治州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详细介绍了《条例》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等,并答记者问。《条例》于5月28日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通过,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
《昌吉回族自治州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30日在新疆昌吉州昌吉市举行,该条例将于2025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今年以来,雨花区民政局联合湖南宏时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福馨养老),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监护+协助救援”三位一体服务模式,为辖区320位特殊困难老人构建起科技守护网络。
近期,市民政局联合市房管局印发《上海市推进“物业+养老”服务试点方案》,从今年4月开始,首批在徐汇、黄浦、长宁、虹口、普陀、杨浦、闵行、嘉定、松江等区开展“物业+养老”服务试点。
通过配备紧急呼叫器、红外探测器、智能语音通话设备等10余项智能设备,可以实现老人活动轨迹监测、烟雾报警联动子女手机等功能……在天津市南开区华苑街莹华里社区,60平方米的张奶奶家已成为街道居家适老化改造的示范案例。
近年来,郑州市大力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社区。随着居家养老逐渐成为主流养老模式,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本应成为老年人欢聚一堂、享受专业照护的理想场所,然而记者实地探访后发现,这些家门口的“养老驿站”人气不足、床位空置。
清晨的阳光透过纱窗洒进卧室,71岁老人黄英缓缓从床上坐起,伸手拿过床边的带凳拐杖,稳稳地站了起来。“以前起床要扶着墙慢慢挪,现在有了这个‘好帮手’,再也不怕摔倒了,累了还能当椅子坐。”黄英脸上堆满了笑容。
6月18日,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昭德基金承办的“城乡社区助老工程”启动仪式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该工程旨在通过“人文陪伴、科技赋能”的核心理念,整合政府、市场及社会资源,推动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截至2024年末,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人口达577.62万人,占比高达37.6%。虹口区老龄化率更是高达45.2%,是上海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虹口区也是上海唯一被纳入国家2024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的地区。
截至去年年底,浦东新区全区60岁以上的沪籍老年人口总数已经接近114万,占户籍人口总人数33.5%,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在上海,绝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这考验政府对养老资源的统筹整合、精细化服务能力。
在青州市天虹花园小区居民李新国家中,福智万家(青州)养老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正在为老人测量血压、检查身体,并详细询问老人最近的身体状况。李新国夫妇年龄偏大,子女长期在外工作,自加入福智万家(青州)养老服务中心的智慧化医疗服务项目后,他们安全感十足。
清晨的阳光洒进通济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8岁的李建设像往常一样准时“打卡”,与老友们下棋聊天;潮海街道的毛海霞则在活动室带领姐妹们排练新学的舞蹈,欢笑声此起彼伏。这些温馨场景正是青岛市即墨区居家养老服务成效的生动写照。
青岛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青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青岛民政工作重点,全面深化民政改革,激发民政事业发展活力。